在抗日战争中,到底是“无湘不成军”还是“无川不成军”?

分类: bt365如何 2025-10-09 20:57:50 作者: admin

而曾国藩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,依靠师徒、亲戚、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,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,称为湘勇或湘军,鼎盛时期发展到五十万人的武装,在腐朽的清王朝岌岌可危之时湘军力挽狂澜,不仅平息了太平天国起义,还一度出现了“

同治中兴

”的局面,这在日渐式微的清王朝可是非常不容易的。而湘军将领及其幕僚也成为当时中国政治、军事舞台的主角。整个湘军系统中官至总督者15人,官至巡抚者14人;所以才有“

无湘不成军

”的说法。

而在后来的洋务运动、辛亥革命、南昌起义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中湖南也是人才辈出,有些甚至还成为了中流砥柱,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;在新中国首次举行的授衔中,名列共和国将帅榜的十大元帅中有3位是湖南籍的、十名大将中有6位是湖南籍的,这两项共20名高级军衔中湖南人竟有9位,几占半数,而人民领袖毛泽东和刘少奇都是湖南人,难怪有“

惟楚有才

”的说法。

而“

无川不成军

”则出现于抗战时期,在中国近代军阀混战时期,四川同样硝烟弥漫,各路四川军阀在天府之国的大地上互相杀伐,使老百姓苦不堪言,川中大地也变得满目疮痍,就算到了抗战时期,四川内部依然军阀林立,没有完全统一,但当四川人看见日本人已杀到了家门口时,却彼此放下成见,共举抗战大旗,将枪口对准了侵略者,川军上下也认识到了内战对四川的破坏,誓要以抗战的胜利洗刷川军只会“

窝里斗

”的形象。

在全省动员会上川军将领、四川省主席刘湘慷慨激昂,声明:“

四川为国家后防要地,今后长期抗战,四川即应负长期支撑之巨责。四川竭力抗战,所有人力、物力,无一不可贡献国家……

”;而刘湘将军为抗战大业奔走呼号,最后不幸死于任上,是中国抗战的巨大损失。

而蒋介石却对川军实行了“

军队国家化

”,使川籍子弟多分散到各军队中,而他们吃苦耐劳,骁勇善战,视死如归,誓不投降的抗战精神受到了所在部队的喜爱。

在整个抗日战争中,川军参与的战役很多,可以说从淞沪抗战开始,中国军队与日军的战斗都可以看见川军的身影,他们深明大义,作战勇猛,慷慨赴死,不打跑鬼子誓不还乡;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,有64万多人伤亡(阵亡263991人,负伤356267人,失踪26025人)。川军参战人数之多、牺牲之惨烈,居全国之首,而从四川运出了钱粮物资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,可谓是举全省之力支援了中国抗战。

四川人最具家国情怀、民族大义,他们为国为民的精神正如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时有人打出的横幅:

川人未曾负国,国人怎可负川

;而湖南人无论在晚清还是近代都大放异彩,人才喷涌而出,而湖南人“霸得蛮,耐得烦”的精神也流传至今;“

无川不成军

”的说法是参照“

无湘不成军

”脱胎而来,但不管怎么样,这两个在中国近代做出突出贡献的省份是值得歌颂的,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!

最近在网络上老有人讨论抗日战争时期那个省份的贡献大,这完全没有任何意义,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,不分彼此;抗日战争的历史不是《三国演义》,没有一吕二赵三典韦,有的是中华民族从一盘散沙走向空前团结,功绩不分大小,只要参战就是值得肯定和歌颂的;那些夸大自家,偏低他人的“

历史爱好者

”可以歇歇,好好反省自己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